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军事 > 镇国辅君 > 第三十五章 监军

第三十五章 监军(1/ 2)

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

“最后如何?”

“那些匈奴人刚钻出地洞,就被乱箭射死,一个也没跑掉!”郑医师摇了摇头。

这不奇怪,要说攻城跟守城,华夏几千年历史,都是围着城池打转,所积累的经验绝不是匈奴人看一本孙子兵法就能学会的。

两人吃过早饭,匠器营的人来找徐岩,说他之前设计的东西已经做好了。

徐岩跟着他们来到匠器营,就见两个老师傅正围着一个黑乎乎的东西转,敲敲打打做最后检查。

四四方方的底盖,前面开了一个口子,后面竖起一个胳膊粗的圆形铁圈,看起来奇形怪状。

这赫然是一个通风暖炉,前面口子用来添柴,后面铁圈用于排气,顶端还可以烤火烧水。

徐岩蹲下来看了看,笑道:“不错!有了这东西,晚上就能睡个好觉了!”

“徐先生心思巧妙,用这炉子烧火,房间里没有一丝烟气,实在方便!”郑大匠赞道。

“晚辈就是有些小聪明,可当不得您老这么夸赞!”

“很多东西都是一点点改变的,特别是匠作这一行,最重要的就是想法,这炉子虽小,却能让百姓免受烟熏之苦,徐先生功德无量啊!”

“您过誉了!”徐岩摆手。

第一个炉子制作完成,接下来就可以量产了,郑大匠像是来了谈兴,拉着徐岩去参观匠工作坊。

一溜直通的茅草屋,里面站着一排雄壮大汉,大冬天只穿了一件单褂,身前是汹涌的炉火,映衬着他们通红的脸颊与胸膛,手持大铁锤,一下一下砸在火红的铁器上,展现出最原始的力量。

古代匠工的地位其实很低,士农工商,虽然比商人高些,却没人家有钱,所以日子过得十分穷苦。

而且匠工属于贱业,一旦入了行,那么子子孙孙便都是匠籍,很难改变过来,匠工的手艺也都是祖辈相传,这也造成了技术的封闭以及传承的艰难。

华夏数千年历史,很多手艺都在战乱中遗失,成为时代的绝响!

因为守城的关系,此时匠器营生产最多的便是箭矢,在赵守庭的命令下,日夜赶工,铸造不停。其二便是直刀,这种结合了诸多兵器之优点,从无数战争中演变而来的杀人利器,如今已经成为晋军的常备武器。

长三尺六寸,制作工艺严格,重破甲及耐用,以熟铁为外皮,中间夹百炼钢,覆土烧刃,刃口可以劈破轻甲,韧性极强。

徐岩拿起一把新鲜出炉的直刀,入手有些沉重,刀锋处银白森冷,光可鉴人。

他不由赞了一声。

“徐先生若喜欢,这把刀便送给你了,随身佩戴,也可防身!”郑大匠笑着说。

“可以吗?”

徐岩有些心动,他身上唯一的武器就是在蜀中剿匪时,尹胜龙赠给他的那把匕首,虽然锋利,但显然不如直刀这般威武。

男儿当佩刀,横行三万里,杀人不留名!

徐岩羡慕已久!

“徐先生本就是军官,该有把佩刀的,只需做个记录就好!”郑大匠笑道。

“那小子就不客气了!”徐岩拱手道谢。

郑大江找来一个羊皮刀鞘,连同直刀一起赠给他,徐岩斜挎在腰间,顿觉十分英武。

郑大匠闲聊着说起直刀的制作流程,十分繁杂,往往要经过千锤百炼,由一名合格的工匠花费数天才能制作完成!

“你们可以换个方式,用流水线作业,提高制作效率!”徐岩随口道。

“何为流水线?”

“呃,就是分阶段专注制作,我们可以把一柄直刀的制作流程,从头到尾分成若干个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专人负责,烧铁的只负责烧铁,锻造的只负责锻造,包钢的只负责包钢,完成自己的工作后,就交给下一个人继续制作,如此一来就能节约很多时间!”

郑大匠陷入沉思。

“如果操作得当,产量起码可以翻一番!”徐岩自信道。

两人正说着,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鼓声,徐岩听出是聚将鼓,各营将领需向城楼聚集。

徐岩走出工坊,并未听到喊杀声,显然不是匈奴人。

他皱眉道:“难道朝廷又来人了?”

城楼之中,众将聚集,赵守庭坐在首位,脸色沉凝:“朝廷下旨,令我等出城迎战匈奴,不得延迟,各位怎么看?”

此言一出,众将士议论纷纷,这已经是本月第五道催战令,朝廷急迫的心思显露无疑。

提示: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

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
新书推荐:诸天大明联盟堡宗别闹我岳父是李世民谍影凌云宋时从梦华录开始大明:我为朱元璋续命七十年美国农业不发达,需要金坷垃大明1805北宋大法官穿进语文书,从刺猹开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