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 都市言情 >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 443 文章得到审稿人的高度赞扬!(二合一大章,求订阅)

443 文章得到审稿人的高度赞扬!(二合一大章,求订阅)(1/ 2)

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

许秋一边跟着吴菲菲、韩嘉莹往地铁站移动,一边给魏兴思回拨了一个电话,主动解释道:“魏老师,刚才我们在漂亮国大使馆这边面签,这里不能带手机进去。”

“噢,好的。”魏兴思的语气有些兴奋:“《自然·能源》的审稿意见回来了,我大致看了一下,审稿人的评价都不错,最终编辑的意见是小改……大体上是这么一个情况,你现在还在漂亮国大使馆那边?你们今天面签的结果怎么样?”

许秋简单回应道:“面试过程都挺顺利的,最后我们三个的结果也差不多,就是护照被他们收走了,说需要等消息。”

“那就等等呗,我们做光伏的不算是什么敏感行业,过签问题应该不大。”魏兴思顿了顿,又说道:“文章意见我已经转发到你的邮箱了,路上你先看一看,回来后我们再讨论一下,我现在也正在看……就先这样,挂了。”

挂断电话,韩嘉莹向许秋凑了过来。

学妹刚才也看到了魏老师发给许秋的消息,于是好奇问道:“师兄,你《自然·能源》文章的情况怎么样?”

许秋说道:“据魏老师说是小改,审稿人的评价都不错,应该不用大量补实验吧。”

“小改,那大概率能中呀,”吴菲菲感慨道:“这可是《自然》大子刊啊,估计我是没希望发了……”

“学姐,你毕业之后不打算继续做科研了吗?”许秋好奇了一句,随即又补充道:

“以学姐你现在这水平,出国找个大牛组做博后,钙钛矿领域出好文章的难度应该不算高,然后立下FLAG,不发CNS不回国,两年博后不够那就再来两年,拼出一篇CNS回国直接像魏兴思一样拿‘青千’的帽子,多好。”

“CNS有那么容易发嘛……”吴菲菲白了许秋一眼:“毕业以后具体怎么做,我也现在也没确定,不过更倾向于往工业界发展。主要是家里催婚催的厉害,现在还没找到男朋友,要是再出国做几年博后,三十多岁再结婚,估计家里面得炸锅……”

“哎,”吴菲菲轻叹一口气,“不说我了,你文章一共几个审稿人?我之前审的那篇《科学》,一共有七个审稿人。”

“还没看,之前说是五个,”许秋说道:“这么多审稿人,估计就算是小改也要改好久,魏老师说等我回去以后要和我讨论,我还得先看一遍意见。”

“到地铁上看吧,边走边看不安全。”韩嘉莹提醒道。

地铁上,许秋打开邮件,开始浏览邮件,一共有五个审稿人,和之前收到的消息一致。

这也是许秋发表过的文章当中审稿人数量最多的一次。

当然,《自然》大子刊级别的期刊,确实也当得起这般的待遇。

像之前的《焦耳》期刊,因为是刚出的新刊,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只是有成为《自然》大子刊档次的潜力,现阶段的影响力虽然比AM、EES这些一区顶刊强一些,但还是弱于正统《自然》大子刊的。

而《自然·能源》虽然也是新刊,但因为“自然”两个字已经成为了学术圈里的一块金字招牌,尤其受到国内研究者的追捧,大家都比较买账,所以刚刚出来,就在能源行业内迅速流传开来,不论是影响力还是关注度都非常高。

决定期刊的档次因素有很多,期刊上面发表的文章的平均质量当然很重要,但研究者们的关注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点像是现在的流量时代,如果有硬实力,可以出道;如果有流量大力推广,也可以出道;如果既有硬实力,还有流量大力推广,再加上一点点运气,那便能够成为顶流。

相对于《自然》,《科学》在经营自己品牌方面做的就差一些,在学术圈里提起《自然》,大家会联想到它的一大堆子刊,涉及到各个细分领域,而提起《科学》,也就只有《科学》本身了。

比如《科学》的正统子刊《科学·发展》,按理说它的地位应该堪比《自然》大子刊的,但实际上影响因子只有十出头,地位基本上和NC差不多,之前还和NC一样,共同沦落为二区期刊。

许秋开始阅读具体的审稿意见。

审稿人1,看起来应该是个老外,评语比较简短,也比较偏中性。

对方首先表明“我对有机光伏领域材料合成方面的了解有限”,然后主要针对文章中开展的激子结合能,以及激子扩散距离两项测试进行了评价,其他方面都没有过多的提及。

许秋推测对方可能不是专攻有机光伏领域材料合成方面的研究者,而是偏向物理方面的研究者。

毕竟他这个工作涉猎比较广,与材料、化学、物理方面都相关,编辑又选了五个审稿人,其中分配一两个非材料相关的研究者也很正常。

主要有两个意见。

第一个意见:“对于激子结合能,以及激子扩散距离这种涉及到拟合的曲线,应该添加误差棒。”

误差棒许秋还是知道的,在散布图中,一般会用误差棒(error bar)来注明所测量数据的不确定度的大小。

但当时他为什么没有绘制误差棒呢?

一方面因为有机光伏领域里的文章,大多数的图片都是不需要误差棒的,比如J-V曲线,就是直接把性能最好的那一根画出来就行,光吸收光谱也是一样,直接用仪器测试出来的原始数据绘图即可。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快速出文章,而为了追求速度,就需要舍弃一些东西了……

这个意见许秋选择接受,因为这样做确实可以让文章报道的数据更加严谨一些。

具体操作起来也不难,用ORIGIN软件就可以实现:

正常的数据点是一个圆形的点,有了误差棒,就在圆点上面加了一个“工”字,得到了一个个类似糖果形状的点。

第二个意见:“激子结合能以及激子扩散距离在正文中的实验描述太过简单。这些物理实验需要在论文中说明一下大致的实验原理,以及计算公式(可以不涉及公式推导),而不是选择引用几篇文献,去让其他研究者翻文献。”

许秋觉得可能是材料方向研究者,和物理方向研究者在想法上的不同。

对于像许秋这样的材料人来说,他认为文章中用到的这些激子结合能以及激子扩散距离测试,只是一种测试手段而已,重要的是得到的数据和结果。

类似的,就比如我用TEM拍了一组电镜照片,我不需要在文章中把TEM的原理给列出来,只需要分析TEM图片即可。

而物理学家可能比较喜欢在论文中列出公式的推导过程,每个涉及到的非常规实验都要讲的比较清楚,把推导过程一步步的写出来才行。

许秋想了想,决定还是采纳对方的意见。

因为这篇文章投在了《自然·能源》上,相当于已经出圈了。

也就是说,会有各个不同领域的研究者能够看到这篇文章,这个时候确实应该兼顾其他研究者的阅读感受,比如像他们物理方面的研究者。

反正对许秋来说,无非是多花点功夫,加两三段话来描述罢了,对其他的材料、化学相关研究者来说,如果对这部分新加的公示推导内容不感兴趣,也可以直接跳过,不会影响他们的阅读。

而且,对方毕竟是审稿人,能不得罪还是不要得罪为好。

审稿人2,看起来像是国内的,给出的审稿意见有一些模板化。

对方先是把文章摘要改了改,放在了第一段的开头:“许秋等人开发了一种名为IDIC-4F的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然后在段尾总结:“这篇投稿是一个不错的工作,新意、影响力都很高,建议文章经过修改后发表。”

接下来每一段讲的都是文章的一个部分,进行单独的评论,文本内容比较长,许秋看了近五分钟才看完。

看完之后,许秋怀疑这个审稿意见是一个学生写的,虽然看起来字很多,但大多数都是废话,只有两点比较值得注意。

第一点,能级结构部分,对方指出:“文章中的一个观点是‘给受体HOMO能级差较小,仅为0.16电子伏特’,而循环伏安法(CV)测试的误差比较大,如果想表达小HOMO能级差,这个时候最好把给体、受体的能级都测试一遍,而不是去引用其他人文献的数据,这样会引起很大的误差。”

许秋文章中用到的给体材料是学妹的J2,受体材料是新开发的IDIC-4F,文章中只放了IDIC-4F的CV结果,J2的CV结果引用的是学妹的文章,没有再单独测试一遍。

其实,如果引用的不是自己组里的文章,审稿人给出的意见没有什么毛病,可现在两种材料都是自己课题组开发的,那“不同课题组之间的测试误差”自然就不存在了。

对于这个问题,许秋决定在文章中表述的更加清楚一些,表明“J2的CV数据是从我们课题组的前期工作中得到的结果”。

第二点,PL荧光光谱图部分,对方认为:“这里的PL图像是经由Smooth(平滑)处理过的,最好使用原始数据,或者注明平滑处理的参数。”

PL测试的时候,如果是单独组分的给体材料或者受体材料还好,因为信号强度比较高,所以信噪比不大,得到的曲线较为平滑。

可如果是共混的给受体薄膜,也就是有效层薄膜,因为存在给、受体之间的激子拆分,所以荧光信号比较弱,信噪比就比较大,假如PL仪器的使用年限又比较久的话,信噪比就更加大了。

举个例子,共混薄膜PL强度的峰值假设在10000,噪音波动范围可能在±2000,这样出来的图像就非常的“炸毛”。

因此,研究者们通常会对测试出来的PL图片,用ORIGIN软件进行Smooth处理,使得每个点的波动不那么大,看上去是一根较为光滑的曲线。

这里的Smooth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因为经过这个Smooth操作后并不会影响实验结果和结论,也就是说PL出现波动,是仪器的原因造成的,而不是因为材料本身的原因而导致的波动性大。

换言之,如果有非常好的机器,这个数据的波动就会被消除。

不然,如果数据波动就是材料本身的特性,那就不是Smooth,而是在篡改实验数据了。

提示: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

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
新书推荐:说好的钓鱼,你怎么抽上水了?神途从氪星开始仙人只想躺着斗罗:一卷山河社稷图我有一颗两界珠这个明星来自末世从迪迦开始的无限之旅活着全网黑:死后你让我成为传奇港综,捉诡成仙从猛诡差馆开始这个演员刑啊
返回顶部